吕不韦(公元前292年—前235年),战国时期卫国濮阳(今河南濮阳)人,是秦国著名的政治家、商人,也是秦始皇嬴政的早期重要辅政者。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,从商人到秦国相国,再到被罢黜自杀,其经历极具戏剧性。
吕不韦原是卫国商人,以经商致富,积累了巨额财富。
他在赵国邯郸经商时,结识了在赵国为质子的秦国王孙子楚(后来的秦庄襄王),认为子楚“奇货可居”,决定投资政治。
吕不韦资助子楚,并帮助他回到秦国,成为秦孝文王(安国君)的继承人。
吕不韦还将自己的妾室赵姬献给子楚,赵姬后来生下嬴政(秦始皇)。
公元前250年,子楚继位为秦庄襄王,吕不韦被任命为相国,封文信侯。
秦庄襄王去世后,年幼的嬴政继位,吕不韦继续担任相国,与赵姬共同摄政。
吕不韦在任期间,推行一系列政策,增强秦国国力,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。
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了《吕氏春秋》,这是一部综合各家学说的著作,旨在为秦国提供治国理念。
传说吕不韦将书悬挂于城门,声称能改一字者赏千金,成语“一字千金”即源于此。
随着秦始皇逐渐长大,吕不韦与赵姬的关系引发猜忌。
公元前238年,嫪毐之乱爆发,吕不韦因与嫪毐有牵连而被罢免相国之职。
公元前235年,吕不韦被秦始皇贬至蜀地,途中饮鸩自尽。
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从商人成功转型为政治家的例子。他在秦国的崛起和执政为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,但其权势过大也引发了秦始皇的猜忌,最终导致悲剧收场。
吕不韦的一生充满传奇,他的政治智慧、商业头脑以及对秦国的影响,使其成为战国末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。